幻灯二

航拍的飞机什么样的(一次规模最大、范围最广、航时最多的空中拍摄 |《航拍中国》全系列收官)

导语:从地理地貌到生态环境,从人文景观到风情民俗,从前沿科技到经济发展……《航拍中国》全系列纪录片通过独特的空中视角,打开了一个全面、立体的中国“视界”。

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?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,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?

近来,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大型航拍纪录片《航拍中国》迎来本系列的收官季。

从地理地貌到生态环境,从人文景观到风情民俗,从前沿科技到经济发展……全系列纪录片通过独特的空中视角,打开了一个全面、立体的中国“视界”。

透过“航拍”镜头,铺陈完整的中国形象

4季,34集,每集50分钟,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、5个自治区、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……《航拍中国》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、范围最广、航时最多,首次实现全航拍影像叙事的空中拍摄行动

得益于“航拍”的大视角和运动性优势,《航拍中国》在变化着的广阔镜头中,将大美中国的恢宏图景铺陈开来。从西南边陲到东南沿海,从西北内陆到东北边疆,这部“流动”着的纪实影像,生动呈现了广阔地域的缩影。

《航拍中国》的镜头,并不止于展现壮美的自然景观,与之紧密关联的人文生态、科技经济都是地域特色的合理延伸,共同交织成一幅优美而灵动的中国画卷

如果说“航拍”是贯穿创作最基础的思路,那镜头的运动速度、拍摄角度、光影运用则融入了创作者的颇多巧思。高与低,快与慢,远与近,明与暗是拍摄者和拍摄对象发起的一场“对话”,碰撞出强烈而鲜明的视觉冲击力。

做好加减法,为美感再加“滤镜”

《航拍中国》是“包容”的,它用一帧帧极具美感的画面,让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览无余。这种“包容”绝不是拍摄点位的简单堆砌,而是经过细致的梳理和遴选所酝酿出的有选择的影像呈现。

由南到北,从东至西。五湖四海的自然地理、人文风情、历史遗迹色彩不一,每一个拍摄对象的精心选取都是一个“做减法”的过程。这种精巧的创作方式,让不同的地域特色显露出最具代表性和风格化的一面,铺开一张完整而形象的画卷。

画面的美感,丰富了视觉的观感;文字的美感,则调动起听觉的体验。《航拍中国》“做加法”的过程,更多地体现在文案的遣词造句之上,赋予画面更多故事性和想象力。

它把新疆安集海大峡谷看作“一幅抽象画”,将海口的马鞍山火山组合视为“父母带着一双儿女”,而青海的采盐矿坑则被称为“能区分各种色号的翡翠”……《航拍中国》对各种色彩、形状、线条等的具象解说,让静止的景观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表达

更值得反复品味的是,《航拍中国》的拍摄对象是饱含情感色彩的个体。创作者通过“拟人化”的思路,为其赋予鲜活的生命力:呐喊的山川,行走的河流,深情地讲述着独属于自己的故事。

此外,《航拍中国》的“做加法”还在于让音乐参与叙事:大量原创配乐和精美画面有机“缝合”在一起,有节奏、有层次地营造氛围,最大程度地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共鸣。

内外延展,为国家形象“留影”

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河”。《航拍中国》的创作,正是用脚步丈量一寸寸土地的过程,是一步步打破“天花板”的过程,每一季较之前一季都堪称一次跨越。

作为自2017年开播以来体量最大、创作规模最大、拍摄难度最大、创新特点最突出的一季,《航拍中国》(第四季)跨越了全系列中最大的地理经纬度和海拔高度落差。

这次跨越千年的文明漫行,用更精准的语言传达大地之美,也让观众在震撼的影像之美中俯瞰绿水青山,见证山河巨变,读懂文明赓续,感受时代力量。

纪录片是连接历史和现实的纽带,也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。作为向世界展示美丽中国形象的影像名片,《航拍中国》庞大的航拍体量在国际市场也十分少见——它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“穿梭”间,于全球视野内描摹出可信、可爱、可敬的大国形象。

见风物、见时代、见生活,《航拍中国》是一篇由创作者精心写给观众的“祖国情书”。这部广袤国土的影像史诗,见证了中国疆域的大、美、奇、变,开启了一扇从空中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独特窗口,让更多海外受众了解中国、爱上中国、读懂中国。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内容页广告位一